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珠宝文化网
从皇祐二年(1050)到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在地方连续任职3届,不仅没有主动申请考试馆职,而且3次力辞朝廷召试。至和二年(1055),朝廷特诏让他免试入馆,但他4次上书固辞不受。直到嘉祐四年(1059)才进入馆阁,那时他已39岁。
此后的近十年间,他还有多次拒绝升迁的记录。人们不禁要问,王安石为什么一再辞官?我认为,可从三方面来看。首先,他在辞官表中陈述的理由是:“家贫口众,难住京师。”这确是实情。他19岁时父亲去世,上有年迈的祖母,下有3个妹妹、4个弟弟,最小的才出生不久,生活十分困窘。步入仕途后的最初十年间,两个哥哥又先后病逝,家庭重担全都落在他的身上,京城物价高昂,携家带口,难以生存。其次,从他的诗文作品中可以隐约看出,他对中央机关人浮于事、无所事事非常不满,宁愿在地方干实事。第三,根据王安石一生的行为处事推测,也可能是审时度势,等待机会。
治平四年(1067),宋神宗继位,决心锐意求治,富国强兵。熙宁元年(1068)九月,任命王安石为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既是皇帝的顾问、老师,又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唐宋以来一直被视为“将相之储”。这一次,王安石没有推辞。
熙宁二年(1069),在神宗的大力支持下,王安石开始推行“熙宁变法”。改革过程中遭遇重重阻力,他的对立面,既有韩琦、富弼、文彦博等元老重臣,也有以太皇太后曹氏、太后高氏、皇后向氏及其家族为代表的皇亲国戚,还有同僚旧友、门人弟子甚至兄弟至亲,更有全国上下因改革而利益受损的官员及各阶层民众。但是,王安石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坚定地推进改革。
对于王安石变法,虽然古今争议不断,但王安石在这场政治改革中所表现出的非凡勇气,让人心生敬佩。
熙宁九年(1076),因变法派内部矛盾以及长子病逝,王安石心灰意冷,辞去相职。此后,他不仅辞谢了判江宁府之任,也辞谢了“使相”之职(即宰相待遇),还辞谢了神宗额外赏赐的金银财物,甚至连自己所居半山园也捐为佛寺,在租住的江宁秦淮小宅里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两年。
“勇者不惧”是王安石最鲜明的品格。激流勇进,急流勇退,从容主动,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记者 徐蓓 整理)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 欧阳修、陆游的植物学专著
下一篇: 下雪了,古人的朋友圈是这样式的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