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珠宝文化网

  其实,“猋”也是“飙”的本字。后来才另外造了一个用“风”字作为形旁的“飙”字。用“猋”来表示暴风,相当程度上也体现了先民的智慧,风本无形,但犬之奔跑却是有形的,因此给人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的感受。

  这种在本字之外,另加一个形旁,构成一个新字的现象,在汉字发展过程中也很常见。比如,“莫”就是“暮”的本字。“莫”本身就是日落草中,表示天色将晚,后来又加了一个“日”作为形旁,用“暮”来表示这个意思了。又比如,“然”就是“燃”的本字。“然”的上半部分是狗肉,下半部分四点底是火焰,会用火烤肉之意,本义就是燃烧。后来又在“然”的旁边加了一个“火”字作为形旁,变成一个形声字,用来表示燃烧的意思了。

  “飙”和“凉”结合在一起,就成了凉风。“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班婕妤《怨歌行》)“任挥金碗,莫负凉飙佳致。”(辛弃疾《感皇恩》)这两句诗中的“凉飙”就是秋风,但班婕妤和辛弃疾对此的感受却迥异,前者是“常恐秋节至”,后者则是“莫负凉飙佳致”。可见,由于人生境遇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亦大不相同。

  “飙”和尘结合,则成了飞尘。“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飙尘”就是狂风卷起的尘埃。《古诗十九首》中的这个诗句,读起来令人惊心动魄。人生一世,这个躯壳寄居于天地之间,确实就像是尘土一样,转瞬之间就会被疾风吹散,了无踪迹。

  狂飙为我从天落

  “狂”和“飙”单独说完了,再合在一起说说“狂飙”。“飙”本身就形容“风之大”,再用上“狂”来修饰,那“狂飙”所显示的风力显然就更其强烈了。

  狂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天气现象,所以在很多古诗词中,都有提及“狂飙”:

  狂飙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李商隐《深宫》

  狂飙怒秋林,曲直同一枯。——孟郊《湘弦怨》

  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曹雪芹《芙蓉女儿诔》

  陆上的“狂飙”,常是摧折花木的“凶手”,而曹雪芹更将此景象与晴雯之死联系,柔弱女儿身,又怎耐得狂风骤雨吹打,着实令人悲叹。

  若是水上起“狂飙”,那便直接威胁到了行船者的安全。如:

  狂飙鼓狂澜,喷石作雪花。艑郎好身手,过此不敢夸。——查慎行《弹子矶阻风》

  狂飙掠舷过,声声如裂帛。后船窘呼号,似闻楼掳折。——王国维《过石门》

  字里行间,似有浪花扑面,风声过耳,船只摇晃。狂飙加上狂澜,足以令船客胆寒。

  尘沙漠漠不逢春,祇觉狂飙搅水滨。风伯也如时态薄,百端阻抑去官人。——汪琬《连遇大风舟行甚迟戏为二绝(其一)》

  汪琬的这首诗虽然写的也是狂飙对于水的搅动,但末二句“风伯也如时态薄,百端阻抑去官人。”却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个狂飙已经不只是自然的风暴,而是社会的风暴了。

  “狂飙”变为社会风暴,更多人更熟悉的是毛泽东的那句:“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毛泽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1930年7月28日,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攻进长沙,后又在湖南军阀何键十五个团的优势兵力面前被迫退出。朱德和毛泽东率领红一军团从福建的汀州向湖南的长沙进军,与彭德怀会合,于9月10日再次进攻长沙。但奈何攻城战中敌众我寡,红军损失惨重,9月13日毛泽东下令撤围退军。退军时写下了这首《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虽然这是退军时所写的诗作,但是,从诗作中看到的不是失败后的气馁,而是充满了革命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毛泽东深信,一场革命的大风暴,即将席卷全国。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这句诗中的“狂飙”显然已经不是具体意义上的狂风,而是有了进一步的引申,喻指革命的风暴,是某种猛烈的潮流或力量。电视剧《狂飙》的导演徐纪周便表示,《狂飙》名字来源于毛主席的这句诗词,这也很好地契合了电视剧“扫黑除恶”的主题。

  关于“狂”“飙”以及“狂飙”,就说这么多,也许再过三年五年,甚至只是三个月五个月,等《狂飙》热度过去了,就少有人提及这部电视剧了。但是,再过三年五年,哪怕三十年、五十年,关于“狂”“飙”字源词源的相关知识,说不定在什么时候,还可以再派上用场。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老舍先生们”的中文课

下一篇《孙子兵法》的作者到底是谁?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