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珍珠网 文章作者:佚名
 

 

 
 
    珠池成为朝廷的专利禁区,珠民成为终生不能改业的蛋籍贱民,这是从南汉刘铱时期开始的。蛋民成了采珠的奴隶,到清朝雍正年间,合浦珠民才获得永除蛋籍的政治待遇。我国南珠的瑰丽中饱食着珠民的血泪。南海采珠到明代又出了新高潮,弘治年间(1488—1505年)是合浦历史上采珠的鼎盛时期。弘治12年,皇帝下诏采珠,征集了雷、琼、廉等州珠船600余艘,动用人佚近万名,用白银1.7万两,获珠28000干两。病死者300余名,溺死280余名,破毁珠船76艘。嘉靖五年(1526年)一次采珠,死者50余人,而得珠仅80两,天下谓之“以人易珠”。采珠作业艰苦和危险,人在海底没有保护设备,停留的时间短了采不到珠贝,时间长了会窒息或寒栗而死。不幸遇到鲨鱼或其他海洋动物来不及逃避的话,船上人看到的是一缕缕浮上水面的鲜血,即知水下的人已葬身鱼腹。采珠遇到台风等恶劣天气也会船毁人亡。人们绝对没有想到,在世界历史上,没有潜水设备的条件下采珠技术最高的竟是“海女”。可首推印第安人“海女”,她们可以不用任何潜水工具,将石头压在肩上,几乎一丝不挂地直接潜到30米深的海中采珠。
    在日本,“海女”下海采珠已有2000年的历史,“海女”下水前只在脸上涂抹防晒和防腐的油脂,深深地吸足一口气,纵身潜人海底,捡取珍珠贝及海物。开始,她们只在距岸近的浅海中捕捞。后来,“海女”们则不得不潜入深海,她们面戴护目镜,腰系救生绳,潜入较深的海中,用特制的尖刀,撬下海底石头上的珠贝,然后带回海面。到了近代,由于珍珠养殖业的发展,原来的“海女”大部分不再像从前那样潜海捞珍珠贝了,而是转到采捞人工培育珍珠工作上去了。因此,从事捕采珍珠母贝的“海女”越来越少。不过,至今在日本沿海仍有7000名妇女,作为一种保留的“特技”,而继承祖先的职业,继续做“海女”工作。其目的在给外宾或旅游者表演。有一次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其丈夫菲利普亲王,对日本送行国事访问期间,就观赏了鸟羽采珠“海女”的表演。
    在清代李汝珍著的《镜花缘》中,塑造了一位中古代的“海女”廉锦枫。她的父亲廉礼曾任大夫官职,其父去世时锦枫仅有14岁,非常孝敬母亲,因其母良夫人身患阴虚症,煮海参是治母医病良方,为给母亲治病,锦枫苦练潜水技术,潜入水缸底练水下换气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廉锦枫终于练就了一身潜水下海采参的本领。吃了女儿的参汤,母亲的病明显见好。但有一天,枫儿潜人海底时,不料竞被青邱国渔民吴士谷夫女撒网所捞上来,因语言不通,他们将廉锦枫当奇怪的大鱼卖掉,恰好被科举落第的唐敖和林之样等用二百两银子赎了出来。她谢过唐、林的 救命之恩后,便纵身跳人海里,使唐敖等人十分惊奇。结果她在海底找到了一只大蚌,立即取出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她浮上海面,把这稀世珍宝送给唐、林等人,以报相救之恩。和世界采珠的“海女”的史实 照,可见此事并非李汝珍的杜撰。“吞而出”:蛋民采珠时为防大珠散失不仅有珠池太监监督,而且还有官兵看守,蛋民为了生计,只好采取“吞而出”妙法。即学会“官禁民采珠,巧盗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离开现场后从大便排出,使什么皇法天条也奈何不得。

·上一篇文章:珍珠传奇-希望之珠
·下一篇文章:南太平洋黑珍珠传奇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