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兴衰三千年南珠文化传奇 来源:中国珍珠网 文章作者:佚名 在广西合浦县的东南面,有一片魂系南珠的海湾。明代屈大均《广东新语》云:“合浦珠名曰‘南珠’。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南珠以晶莹浑圆、凝重耀目闻名于世,而合浦则因南珠留下了千古传奇…… 珠 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捕和利用珍珠的国家之一。在古代,珍珠象征着纯真、完美、尊贵和权威,被视为奇珍之宝。《墨子》曰:“和氏之璧,夜光之珠,此诸侯之良宝也。” 《尔雅》将珠玉二者称为“西方之美者”,历代君王也将之列为“器饰宝藏”之首。珍珠从秦代开始就成为朝廷贡品,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富者以多珠为荣,贫者以无珠为耻”。据《爱月轩笔记》记载:清朝光绪34年慈禧死后棺里铺垫的金丝锦褥上镶嵌的珍珠就有12604颗,其上盖的丝褥上铺有一钱重的珍珠2400颗,价值132万两白银。传说盗墓的军阀孙殿英手下有一个排长,因盗得其中一珠,便一夜暴富,珍珠的价值可见一斑。 有感于珍珠的来之不易,人们赋予了它浓厚的神秘色彩。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对珍珠的成因有很多解释。汉代刘安的《淮南子》认为:“明月之珠,珠蚌之病”;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云:“凡珍珠必产蚌腹,映月而胎,取月精以成其魄”;清《岭南见闻录》则曰:“蚌闻雷而孕,望月而胎珠”……其中最浪漫的说法是珍珠是由“鲛人”的泪水变成的,鲛就是“美人鱼”。传说很久以前,一个青年渔民在海上捕鱼时受到海怪袭击,不幸受伤昏迷。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水晶宫的床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细心地照顾他,原来人鱼公主钦佩他的勇敢而救了他。后来公主与青年相爱结成夫妻,公主带着夜明珠随青年回到了人间。一个贪官为了抢夺公主与夜明珠,杀害了青年……悲伤的公主回到海里,每逢月圆之夜她总坐在珊瑚岛上哭泣,思念死去的丈夫。 晶莹的眼泪落入大海,就变成了一颗颗美丽的珍珠。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发现的珍珠是淡水珠,而海水珠一经发现,其品色之优立刻震惊世人。合浦,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边陲古郡,也因为盛产珍珠而成为人人向往的南珠之乡。 珠 史 “骑马客来惊路断,泛舟民去喜帆轻。虽然地远轻无益,幸得珠还古有名。”宋代陶弼初的一首诗生动地概括了南珠与合浦两千多年的牵连。合浦名因珠起,地因珠著。 南珠又称“廉珠”或“白龙珍珠”,南珠名最早见于唐代马总的《意林》:“必须南国之珠而后珍”。《广东新语》称南珠产自“雷廉交趾千里间”,清人李调元在《粤西杂录》中云:“南珠出自合浦白龙”。合浦产珠历史悠久,据《合浦县志》记载,合浦自东向西沿海共有乌泥、平江、青婴、断望、杨梅、白沙、海猪沙等七大古珠池,古珠池里有大量天然珍珠,从东周桓王开始合浦就有人采捕珍珠,到秦代时采珠业已经相当兴盛了,以珠易米或进贡朝廷成为合浦珠民的主要生活来源。 白龙珍珠城位于合浦县城东南36公里处,今北海铁山港区营盘镇西南隅。相传古时有一条白龙落到该地,瞬间隐去,不见踪迹,故名之。白龙城又名“珍珠城”,其附近海域是合浦南珠的主要产地,“珠还合浦”、“割股藏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为加强海防,朝廷下令在白龙村建造城池。当时城南北长3205米,东西宽233米,城墙高6米,由一层黄土、一层珠贝,层层夯实。城内设有采珠太监公馆、珠池大使官邸、珠场巡检司等机构和海宁寺等建筑。起初,白龙城官员兼有海防和镇守珠池的职责,后来,海防功能渐渐消失,白龙城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珍珠城”。白龙城的大部分城墙在抗战时期被拆毁了,到解放前夕,白龙城已是墙倒城毁,城内城外荒草遍地,荆棘丛生,仅剩下一段城基和南门城垣。而史书中记载的城中远近闻名的宁海寺,也只剩下一方碑记及碑下负重的石龟。 在白龙城近海处倒塌的老城墙边,轻轻拨开泥层,泥土中满是白闪闪的珠贝贝壳。这些零落在白龙古城下的万千珠贝,收藏了关于南珠故乡的全部传奇。而在所有的故事中,“珠还合浦”无疑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也是南珠文化的核心。 据《后汉书·孟尝传》记载,古代合浦地区“海出珠宝”而地“不产谷实”,居民们不懂耕作技术,全赖入海采珠易米为生。后因地方官贪污盘剥,人民生活来源断绝,以致出现饿殍遍野的惨象,海里有灵性的珠蚌亦“愤”而“跑”到交趾(今越南)去了。后来东汉顺帝派孟尝任合浦郡太守,他针对前任弊政进行全面改革,使地方社会经济生活恢复了正常,珠蚌又从交趾返“还”合浦。 后人为了纪念清廉的孟尝太守,在合浦县内建造了还珠亭、海角亭和孟尝太守祠以表达思念之情,可惜如今只剩下海角亭至今屹立在廉州中学校内。 封建统治者对珍珠无尽的奢求是白龙城衰落的主要原因。从明末清初开始牞在珠池太监的胁迫滥采下,白龙湾一带的珠贝资源日渐枯竭。到清朝康熙年间,白龙城已经基本废弃了。而民间流传着的“割股藏珠”的故事,最能体现出朝廷的残暴、珠民的不屈和南珠的灵性。 相传,古时白龙海湾里有颗硕大的夜明珠,一到夜晚便放射异样的光芒。当地官员知道后飞报朝廷,皇帝派来两个太监,在白龙海湾旁筑起城池,坐镇采珠。年复一年,无数珠民葬身海底,终于将夜明珠采上岸来。两个太监带着兵马护送夜明珠启程回京,行至合浦县界梅岭时,夜明珠自己飞回了合浦。为了把夜明珠带离合浦,两太监决定轮流割肉藏珠,一人携带一段路。但当他们再次行至梅岭时,那颗夜明珠竟又不知何时破肉而出,飞回了合浦。无计可施的两个太监,最终在绝望中刎剑而亡。 今天的白龙城遗址上,城南30米处有两堆黄土,相传为太监坟。旁边两块方碑,《李爷德政碑》和《黄公去思碑》,都是当时地方官讨好权贵之作,现已字迹模糊不可辨认。 珠 民 作为珠源宝地的南海,仿佛一块强力的磁场,把黄河流域地区先民的视野连同他们的文明一齐吸引了过来。珍珠,这一南海中的天生尤物,从此给沿海人民带来福祉,也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历朝皇族诸侯爱珠如命,下面争相进贡,以前的南珠都是天然海水珍珠,需要人下海采捞,以采珠为生的百姓被称为“珠民”。李白有诗云:“相逢问疾苦,泪尽曰南珠。”古代的珍珠史就是珠民的血泪史。 合浦珍珠业的发展在东汉时就达到了高峰,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合浦港(乾体港)是当时的珍珠集散地,南珠从这里走向东南亚各国,据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皇冠上的珍珠就是南珠。合浦百姓历代以采珠为业,然而在封建时代统治者只知搜刮,强逼珠民冒死采珠,不少珠民命丧海底。唐代元稹《采珠行》曰:“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万人判死一得珠,斛量买婢人何在?……十万壮丁半生死,死者常葬鱼腹间。蛟鳄磨牙竟相向,积水化为海水丹。”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采珠最鼎盛的一个时期,明洪武29年正月开始采珠。弘治12年(1499年),官府征集府船800艘,人夫8000名,费银万两,采珠28000两。在这次大采中,病、溺死船夫600余名,70多艘船被风浪打坏。明嘉靖时巡抚都御史林富上《乞罢采珠疏》谓:“嘉靖5年采珠之役,死者万计,而得珠仅80两,天下谓以人易珠,恐今日虽以人易珠,亦不可得。”在珠池太监的监督下,采珠人下海采珠完全是拿生命来作赌注。在明朝人陆容的《菽园杂记》一书里,记述了这样的情景:采珠人以长绳缚腰,携竹篮深潜海底,拾取珠蚌置于篮中。待水下人摇动绳子,船上人便急忙收绳,将海底的人和篮子一起拖上水面。采珠时,常“大鱼蛟鳌诸海怪”,而船上人看到海水中一缕缕鲜血飘浮上来,“则知(水下人)已葬鱼腹”。即使侥幸保住性命的,也定然是肢残臂断的废人了……但有的恶官为了防止珠民“偷懒”,竟然在珠民脚上缚上大石头,不许他们随意上浮,结果“溺而死者相属也”。 1962年著名剧作家田汉站在白龙珍珠城遗址上,回想当年“以人易珠”的惨境,无限感慨地写到:“南来初看还珠记,当日珠民重可悲。碧浪曾翻千斛泪,夜光能换几餐炊。方城有址堆残贝,古寺无踪剩断龟……”。 到了清代,合浦采珠业渐趋衰落。顺治元年到康熙34年的51年间,第一次下海采珠,所得寥若晨星;乾隆17年9月的采珠也因一无所获而罢。建国初,每年秋后剖珠季节,沿海只有几艘本地珠船和几艘海南船采捕珍珠,每日共产珍珠约两三百克,珠民采珠已不能维持生计。 合浦的天然珍珠生产已经没落,驰誉于世的合浦南珠实际上名存实亡。 物换星移几度秋,解放后珠民的生活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7年11月,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把合浦珍珠搞上去,改变几千年的自然采珠为人工养殖。”1958年3月,我国第一个人工养殖海水珍珠基地在合浦营盘建立,次年我国第一颗海水珍珠养殖成功,1965年又突破了珍珠贝人工养殖育苗的技术难关,南珠养殖从此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潮退沙平珠贝美,帆摇波晃琉璃碧。看今朝,合浦果珠还,真无价”,陈毅元帅的话道出了珠乡的新生。 在营盘镇青山头村村支书周怀立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该村参观海水珍珠的养殖情况。青山头村是远近有名的小康村,这里的珠民因为养珠致富,村里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小洋楼(当地称为“珍珠楼”)昭示着珠民今天的幸福生活。幸运的是我们还赶上了今年最后一次的珍珠插核。插核是人工养殖珍珠的重要技术环节。合浦人工养贝和人工植珠历史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合浦就有人将贝壳磨成佛像插入珠蚌,三年后取出,这就是合浦最早的佛像珍珠。宋代时有疍民将采捕到的珠贝放在池中管养,珠贝长大后,将鱼目投入,两年后得鱼目珍珠。清《岭南偶记》记载:“廉州疍人以鱼目插入珠蚌而成珠……此乃鱼目混珠”,可见合浦珠民的聪明智慧。青山头村现有多位插核高手常年在法、澳等国做技术指导,年收入30多万元人民币。 2003年,营盘镇的石子聪以合浦马氏珠母贝为贝体,用生物技术方法培育出五彩缤纷的海水彩色珍珠,并申请了发明专利,这项技术不仅填补了国际空白,也掀起了一场南珠养殖的革命……今天的合浦珠民正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珠乡更辉煌的明天。 打造南珠品牌 史上的南珠几度兴衰,1998年的南珠更是经历了一次“生死危机”:当年的南珠因为品质过差而被“世界珍珠节”拒之门外,“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的神话被无情地打破了。 南珠品质下跌、市场竞争力降低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我区的珍珠养殖一直是农户小规模经营,珠农各自为营,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设施简陋,没有统一的技术部门进行指导;再加上经营粗放、管理落后,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还有部分珠民急功近利,缩短育珠时间,高密度养殖致使海面老化等等。而南珠的质量滑坡,极大地影响了南珠的声誉和南珠产业的健康发展。 广西目前从事珍珠产工销的企业共有1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两万人,年产海水珍珠总量过十万吨,占全国海水珍珠的60%,珍珠制品产量5000吨,约占全国产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珍珠大省。但据资料显示:我国海水珍珠的年产量虽然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国珍珠在世界贸易中的交易额却只占10%。 好东西为什么卖不出好价钱?对此,北海国发南珠宫珍珠首饰制造有限公司的专家解释说:一是我国的出口珠多为原料原珠,交易上按公斤计算,在产品层次上,我们销售的珍珠还处于工艺品阶段;第二,中国珠宝行业没有真正地产业化,基本还停留在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养殖层面上,珠农的技术水平低,加工设计条件和能力跟不上,很多珍珠养殖企业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深加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三,我们对珍珠市场的宣传和开拓工作还不到位,我国拥有悠久而深厚的珍珠文化,合浦作为南珠故乡举世闻名,但长期以来对南珠文化的开发力度不够,古老的文明没有真正绽放出时代的光芒。 现任北海市人大副主任吴彩珍曾在珠乡合浦工作多年,一直心系南珠命运,关注着南珠产业的发展。去年2月,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北海市人大组织人大农经委、水产、科技等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深入到南珠的养殖生产基地和加工销售企业进行考察,发现北海的南珠产业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养殖模式和技术落后,种质严重退化,海水环境污染,使珍珠养殖业逐年下滑,产量和质量大幅下降;二是市场竞争无序,价格下跌,珠农收入受到影响,南珠的声誉也受到损害;三是北海作为我国海水珍珠的主要生产地和加工基地,近几年却出现质优价好的珍珠制品在北海难以销售的现象,外地商贩大量收购北海原珠加工后,再把低档的珍珠制品返销北海。吴彩珍说,北海这几年对南珠文化品牌的保护措施不太得力,而与此同时,湛江、海南等地却在大做“南珠”文章,开展珍珠交易会、展览会、珍珠节等活动,大造舆论声势,争夺“南珠”品牌,大有志在必得之势,如果我们再不采取有力措施,南珠品牌就只能拱手让人了。 保护南珠品牌的工作已迫在眉睫。去年,国家质监总局已同意北海质监局关于“合浦南珠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的申报,一旦通过评审,就奠定了合浦作为南珠原产地的品牌地位,其他地区就只能“望珠兴叹”了。而“国家珍珠和珍珠制品监督检验中心”和“马氏珠母贝原种繁育基地”的建立也将为打造南珠文化品牌奠定强而有力的基础。北海有关方面正计划建立珍珠行业协会,以完善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督体制,规范产品和价格标准,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而恢复合浦采珠节和北海国际珍珠节的举办,以节庆活动为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也是弘扬南珠文化品牌的有力措施。 南珠有史,南珠有泪,南珠几度衰落又几度辉煌。珠乡人的情怀,就像那晶莹剔透的珍珠一样,纯洁而真挚地闪耀着。一位诗人曾经吟咏道:珍珠是宝贵的,宝贵的容易被埋没。当古老文明残破的时候,回答,只能是创造新的文明。问题是我们是否能认清自己的文化财富,真正领略到文化的精髓,自信而创新地走下去。 ·上一篇文章:珠链:最初的图腾·下一篇文章:珍珠尊荣 【相关内容】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5月10日起恢复开放 佚名 湖南打造“文化强省”升级版 建“长沙城市文化艺术会客厅” 佚名 文创 不断拓展新边界(解码·文化市场新观察) 王佶敏 法国传奇老太太仅用一套房子做交易衣食无忧了一辈子 佚名 集美貌与传奇于一身迪拜王妃哈雅带2.6亿出逃 佚名 南太平洋黑珍珠传奇 佚名 珠宝泄露秘密 从经典配饰看传奇女人 佚名 珍珠传奇--老子珠 佚名 珍珠传奇--蛋民和海女 佚名 珍珠传奇-希望之珠 佚名 标题 副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导航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