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的历史 来源:中国珍珠网 文章作者:佚名 珍珠,历来被视作奇珍至宝。它象征纯真、完美、尊贵和权威,与璧玉并重。《海药本草》称珍珠为真珠,意指珠质至纯至真的药效功用。《尔雅》把珠与玉并誉为“西方之美者”。《庄子》有“千金之珠”的说法。秦昭王把珠与玉并列为“器饰宝藏”之首。可见珍珠在古代便有了连城之价。帝皇冠冕衮服上的宝珠,后妃簪珥的垂珰,都是权威至上,尊贵无比的象征。 中华民族祖先最先发现与认识到的不是海里的珍珠,而是淡水里的珍珠。这可从儒家典籍《尚书·禹贡》的记载得到佐证:“淮夷嫔珠”指的是淮水夷水的河蚌珠,《庄子》有“没川求珠”的故事,所指的亦是淡水珍珠。海蚌珍珠最早见于史籍的该是南海的珠玑了。产于海中的珍珠,一经发现,其品色之优,远使江河湖沼之珠黯然失色。作为珠源宝地的南海;因此竟象一块强力的磁场,把黄河流域地区先民的视野连同他们的文明一齐吸引过来。南海中的天生尤物,从此给沿海人民带来福祉,但亦同时带来了灾难。 天覆地载,莽莽神州,南穷骆越,北尽朔漠,西止和阗,东临碣石,在这片炎黄胄裔食毛践土的广袤疆域里,鞠养土地主人生生不息和孕育璀璨华夏文明的宝藏何处不在呢。一草一木,砾石寸金,珍珠宝贝,本应属于在这块土地上历经漫长岁月胼手胝足,开发、利用它的先民群体所共有。随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更替出现,九州山川“藏山隐海”的自然宝藏就不再为原始公社群体所有,而被奴隶主、封建帝皇等据为己有,变成他们及官僚阶层的私人财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财富、乃是“帝王所以服人守位之本”,并认为这是黔首黎民应懔遵恪守的“金科玉律”。但与他们的愿望相反,不甘受奴役、压榨的黎民百姓往往奋起反抗,要做珍珠的主人。于是夺宝反夺宝的斗争,便贯串于史册,历史舞台上既出现了讽刺喜剧,更多的是可歌可泣的悲壮大剧,发生在 1800 多年前南海之滨的 “ 合浦珠还 ” 的故事,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幕。 据说古代合浦地区“海出珠宝”而地“不产谷实”,居民们不懂耕作技术,全赖入海采珠易米以充饥。后因地方官贪污盘剥,人民生活来源断绝,以致出现饿浮遍野的惨象,海里有灵性的珠蚌亦“愤”而“跑”到交趾去了。东汉顺帝及时派孟尝任合浦郡太守,他针对前任弊政进行全面改革,使地方社会经济生活恢复正常,珠蚌又从交趾返“还”原籍合浦。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合浦珠还”的故事。 古人把珍珠的品级,定得十分苛细繁琐,以至在清初已“莫能尽辨”了。 《南越志》说珠有九品,直径五分至一寸上下的为“大品”。一边扁平,一边象倒置铁锅(覆釜)形的为“珰殊”,亦属珍品。把走珠、滑珠算是等外品。《天工开物》说直径五分至一寸五分的为“大品”。一边有光泽微似镀金的为“珰珠”,价值一颗千金。《广东新语》说珰珠“大而稍扁”的为“南珠之明珰”等级仅次于径寸大珠,珠形圆满,色泽银白,光莹无丝络的为精珠。以重量分其档次,每颗“重一分者银六倒,二分者四十倒”。光泽不佳的肉珠,“二分重者值银仅四倒”,八百颗重一两的称为“八百子”,值银十倒;一千颗重一两的称为“正千”,值银仅八倒。 ·上一篇文章:南珠发展大事记·下一篇文章:珍珠的保养与分级 【相关内容】 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寻找文献中的历史 佚名 日本开始流行把珍珠塞进鼻孔里的自拍方法?对不起,是我不懂时尚 佚名 珍珠的质量等级划分标准 佚名 “珍珠王”的传说 佚名 珍珠是眼泪成就的美丽 佚名 南太平洋黑珍珠传奇 佚名 珍珠粉美容与保健 佚名 珍珠的美容功效与方法 佚名 珍珠与美容 佚名 珍珠粉的使用方法大全(美白 祛痘 控油 淡斑) 佚名 标题 副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导航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