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珍珠网 文章作者:佚名
 

 

 
 
引言
珍珠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珍宝它光彩夺目晶莹美丽是珍贵的装饰品和药材也是我国名优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我国的淡水珍珠养殖业自1958年由湛江水产学院试验成功以来发展很快产量亦不断上升。目前我国人工养殖淡水珍珠的产量已居世界首位。由于养殖珍珠投资小收益高技术又较易掌握且可同时进行鱼蚌混养所以特别适合于乡村集体和个体专业户养殖相信不久的将来珍珠养殖业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一、珍珠培育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一)形成概述
1、采捕 珍珠的人工培育技术是在人们采捕天然珍珠过程中得到启示和认识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是采捕天然珍珠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宋应星(1637年)在《天工开物》中已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采珠工具、方法及改进和利用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澳州的采珠史也较长早在1860-1870年间已形成行业性生产。斯里兰卡亦是“印度洋上的明珠”。全世界采珠从业人员中印度洋海域占1/4而斯里兰卡又占其中的1/5。此外缅甸、菲律宾等东南亚一带采珠业也较发达。若从发展速度看日本则居世界首位。
采珠业虽是从古延续至今但由于水质、水文等因子的不断变化迄今不少地区收珠率已低于1%左右。不过采捕作业的形成和发展为人们了解天然珍珠的形成和人工育珠奠定了一定基础。
2、养殖 日本堀口吉重博士1987年发表的报道中指出:“世界上最早利用人工方法开展养殖珍珠的国家是中国”。早在十三世纪中国就用锡浇铸半球成佛象模型将它插入背角无齿蚌壳膜间的贝壳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佛象珍珠。600年后日本的御木本幸才利用这一原理生产出圆形附壳珠。以后西欧各国都相继开展了人工养殖珍珠生产。可见我国对珍珠养殖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简况
1、完善工艺 珍珠养殖业的发展是随着对珍珠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入特别是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而逐步提高的。古今中外几乎全部将珍珠作为装饰品药用珍珠的比例甚小。作为装饰(工艺)珍珠必须具备下列几个要素:
(1)形态 人工养殖珍珠的形成就工艺价值而言有正圆形、半圆形、水滴形、卵圆形、椭圆形、扣子形、蝌蚪形、桥形、环纹形以及3/4或1/2形的附壳珠其中正圆形珠为上品。要获得具工艺价值的珍珠从二十余年生产实践证明手术操作的技术水平是决定成珠形态的关键。据文献资料统计在相同地区类同的生态条件下不同的操作技术水平所生产出工艺珠比例可相差20-45%。因此近年来各地都十分重视插植操作手的考核工作以确保产品质量特别是珍珠的形态。
(2)色彩与光泽 珍珠的色彩有白色系、粉红系、黄色系、金色系及深色系(兰色、绿色、紫色)之分。通常光泽好的浅色系为东方人所喜爱。
在生产实践中人们总结出“种、水、管”三条经验这是调节、控制色彩与光泽的主要关键。与此同时也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因此可以说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工自然调色技术正在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并且也正在开始向实用化阶段迈进。
2、提高技术水平
(1)研究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近二十年来在研究方面正式发表的论文有62篇其中绝大部分是生产性实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对提高育珠技术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从剖析育珠成珠规律看则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2)技术水平 我国自形成规模性生产以来虽然由于技术的普及促进了产量不断上升但优质珍珠的比例仍徘徊在10%左右大量劣质珠的出现表明了目前引用的人工育珠技术水平是不够高的。加之各地的技术水平相差悬殊所以发展亦不平衡。因此目前的迫切任务是要不断地提高育珠技术水平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使我国的珍珠生产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二、蚌的生物学基础及成珠原理
(一)蚌的生物学基础
1、育珠蚌的种类 我国目前已发现的蚌有100多种但在生产上运用最广、养殖珍珠价值最大的是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这两种蚌资源丰富手术操作容易珍珠产量高且质量亦好尤以三角帆蚌更佳。
(1)三角帆蚌 Hyriopsis cumingii
是我国的特有种。壳大而扁平壳质较厚坚硬壳后背缘向上伸展呈三角形状故名。
三角帆蚌的细胞小片离体存活时间较长具有很强的“嗜核性”因此不但移植成活率高而且增生成囊(珍珠囊)的速度快产优质珠比例较高。三角帆蚌产珠质量上乘珠质光滑细腻色泽鲜艳形状较圆但珍珠生长较慢。
(2)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Leach)
褶纹冠蚌的背缘向上扩展成鸡冠状具特别明显的皱褶因而称为褶纹冠蚌。
褶纹冠蚌培育珍珠成珠快珍珠长圆形白色或粉红色。养殖珍珠产量高但珠质粗糙
光质亦稍差。
(3)背角无齿蚌Anoclonta woodiana (Leach)
贝壳呈圆形而膨突壳很薄珍珠层多显兰光。蚌体形较长体高较小。
该蚌产珠质量尚好多呈粉红或桃红色。但因壳薄、肉多、操作不便生产上多不采用。
2、形态结构
(1)蚌壳 河蚌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一种软体动物其身体左右侧扁被两片对称而坚硬的蚌壳保护着壳一般呈椭圆形或长圆形。
习惯上蚌壳分前、后、腹、背、左右。背缘连接处叫绞合部内面突起叫主齿或侧齿。背缘稍前方突起叫壳顶。壳面有同心环纹叫生长线。壳内前、后有明显下陷疤痕叫前、后闭壳肌痕。这些特征是河蚌分类的主要依据。蚌壳由95%左右的碳酸钙和少量的蚌壳素组成共分三层。
①表层(角质层):很薄呈黑褐色或黄褐色对酸碱有较强的抵抗力。
②中层(棱柱层):较厚呈白色。
③内层(珍珠层):闪烁珠光色。其化学成分是碳酸钙91-94.7%蛋白质4.5-8.0%水分0.42-0.85%。
(2)外套膜 是紧靠贝壳的两片膜后缘部分稍突出且合在一起构成两个孔上方为出水孔下方为入水孔。外套膜自身又可分为三层靠贝壳面叫外层具有分泌珠质的功能;中层是结缔组织;内层是内表皮组织。
(3)足和闭壳肌 形似斧状的肉状体叫斧足是运动和掘穴的器官。闭壳肌由横纹肌和平滑肌组成两者比约3∶7前者具快速闭壳作用后者起缓慢闭壳作用。
(4)内部器官
①鳃:是蚌的主要呼吸器官也是吸收、运转蚌体所必须的钙、磷离子的场所。在生殖季节还能起到育儿囊的作用。
②唇、口、食道、胃、肠是蚌的消化道。肝脏是消化腺。晶杆体据近期测定含淀粉酶615卡氏单位。
③心脏位于绞合部的近处血液无色占软体部重量50%左右具特殊凝血机制。
④肾脏一对对侧排列。
⑤中枢神经由三对神经节组成脑神经节、足神经节和内脏神经节。
⑥卵巢呈淡黄色精巢呈白色。生殖孔开口于肾前方与鳃上腔相通。
⑦嗅检器及感觉细胞是蚌体应答外界化学因子诱变和接受性行为“信号”的主要器官。
3、生态习性
(1)栖息 三角帆蚌喜流水环境一般栖息在泥质、砂质、石砾底质的江河、湖泊和池塘中PH7-8。褶纹冠蚌和无齿蚌PH5-9.5均能生存。
(2)食性 主要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细菌及腐屑等食物大小约20-80微米河蚌的滤食
量很大每天的滤水量少则40升多则100升以上。
(二)成珠原理
1、宏观概念 河蚌外套膜组织在受到剌激后会引起部分细胞变异、增殖而形成珍珠囊囊内面细胞又分泌珍珠质珍珠质的沉积就产生珍珠。
2、微观认识 电子显微镜的剖析揭示了珍珠囊内面细胞分泌和沉积的过程从而确立了珍珠的晶格形成学说即在某种因子存在条件下在“诱惑”蚌体活动的基础上珍珠质是由沉积--溶解--沉淀--涂层这样一个逐级完成的过程若此时受到外部因子(包括人为管理因子)的干扰就会影响优质珍珠的形成。
三、蚌的采捕运输和人工繁殖
(一)采捕运输
捕捞蚌一般在早春和晚秋(水温在15-20℃之间)进行。此时空气湿润温度适宜蚌离水时间较长也不易死亡。便于运输管理。捕蚌方法有网拖、耙子扒、脚踩等几种。采捕所得河蚌应及时分类运输。
1、干运 将蚌浸水数小时后装入篓或袋中盖以潮湿的草或其他物以保持一定的湿度用车船运输。此法成本低装运量大时间不宜超过三天。
2、水运 用活水船运输成活率较高装运量一般为每吨位1000公斤。
3、湿运 即带水装入容器运输由于水体小水质易变故成活率不及干运。
4、暂养 指经运输后河蚌的适时处理。暂养池水深1.5米左右水质要求肥而爽有微流水条件更好密度每亩800-1500公斤。
(1)吊养 成活率高体质恢复快取用方便但化费劳力较多。
(2)底养 直接撒入池塘或河沟养育。
(二)人工繁殖
1、繁殖习性
(1)繁殖季节 三角帆蚌一般在4-8月以5-6月为盛期。水温20-28℃时亲蚌排蚴最旺盛。褶纹冠蚌一年有两个繁殖季节春季3-5月秋季9-11月其中4和11月是盛期。
(2)繁殖生物学 在进入繁殖季节时雄蚌排放精子经输精管送入鳃上腔然后随出水孔排出并进入雌蚌。雌蚌将成熟卵自生殖孔送入内鳃水管然后进入外鳃水管与精子相遇受精受精卵在外鳃水管孵化经卵裂、桑椹等期最后发育成为钩介幼虫然后脱离蚌体寄生在鱼的鳃和鳍上经一段时间的寄生发育形成幼蚌脱离宿主。
2、人工繁殖
(1)性别特征 同龄雌蚌个体较雄蚌大壳也较宽厚雌蚌的内脏团丰满、色深雄蚌则小而成乳白色雌蚌的鳃丝细而密雄蚌较粗而疏。
(2)亲蚌来源 可直接从育珠蚌中挑选也可在每年的2月份选择4-5龄的壮健蚌以1:1或1:2的雌雄性比配组吊养到繁殖季节再行选择使用。
(3)亲蚌成熟 一般以鳃叶的膨大程度和色泽深浅来判定。成熟度好的亲蚌不仅鳃叶膨大且呈棕色或桔黄色褶纹冠蚌呈紫黑色若用细针刺育儿囊能带出较长的细粘丝。
(4)寄生鱼 一般用体长8-10厘米的鳙鱼或14-18厘米的黄颡鱼较好其他鱼种也可使用。
(5)采苗 即成熟钩介幼虫的采集。主要用的方法有静水、流水两种做法分为适时、自然和剖取三种。
(6)脱苗 即收集从宿主鱼体上脱落的幼蚌方法也分流水、静水两种。
(7)幼蚌培育 有水泥池流水培育、网箱分级培育和池塘直接培育三种方法。
四、育珠植片(核)操作手术
(一)手术季节
一般四季均可进行适宜水温为10-30℃尤以18-25℃最佳即3-6月。
(二)插核季节与珍珠囊形成速度的关系
1、春季和初冬水温13-15℃插核珍珠囊形成需要25-30天有机质的分泌形成约为1个月珍珠质的沉积则需40-45天。
2、秋季水温18-20℃时珍珠囊形成速度需18-25天有机质包住需25天珍珠质沉积需1个月左右。
3、初夏水温18-20℃时珍珠囊形成需20-30天有机质被包需一个月珍珠质沉积需40天以上。
4、秋季水温22-25℃时珍珠囊形成需15-20天有机质被包需20天珍珠质沉积需25天。
5、夏季水温30-35℃时珍珠囊的形成和开始沉积珍珠质的速度比任何季节都快一般插核后一个月左右纯化的霰石结晶包被在珍珠核上。
(三)手术蚌
1、蚌种 通常各种河蚌都可用作育珠蚌。但从手术操作及产蚌的质与量考虑目前以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作为主要的育珠蚌种。
2、规格 制片应选择2-3龄的年轻壮健蚌。育珠蚌可选择2-4龄的壮健蚌。育有核珍珠的育珠蚌应选择体长在14公分以上的壮健蚌。
3、素质标准 外形完正壳色鲜艳生长曲线间距较宽提离水面时喷水力强闭壳肌有弹力(1斤/平方厘米以上)内无寄生虫肠道充盈晶杆体粗壮等为壮健蚌的标志。
(四)手术工具
制片有开壳刀、剪刀、镊子、切片刀、玻板、盛水盆、滴药瓶、毛巾等。插片有开壳器、固定塞、开创针、送片针、压鳃板、手术刀等。有核珠工具还有通道针送核器等。再生珠工具尚有顶叉针、挖珠针等。对于在外套膜上开创、送片时的送核工具要依据育珠蚌的不同规格选用不同尺码的开创针号这是确保优质珍珠的重要关键。
(五)术前暂养
是指对准备施行手术的蚌进行术前强化培育。方法是将蚌放入肥而爽的水体中吊养以增强蚌体素质提高手术成活率和成珠速率。暂养时间按水温、水文条件酌定。
(六)无核珍珠的操作手术
1、制片 从制片蚌外套膜的边缘膜上剥取外表皮组织切制成细胞小片。手术程序:剖蚌→分膜→取小片条→切成小片。小片的厚薄、大小、形状与珍珠质量密切相关尤其关系到成珠的速度和珠形。
2、制片方法和珍珠质量的关系
(1)小片离体时间短好 制成的小片应尽快插入育珠蚌外套膜结缔组织内不要长时间的搁置。离体时间越短活力越强形成珍珠囊也越快分泌机能越强珍珠沉积量越多珠粒大产量高(表1)
(2)制片蚌和插片蚌年龄较轻好(表2)
(3)小片形状以正方形好(表3)
(4)小片的大小:片小圆率高片大圆率低(表4)
(5)片厚薄以0.8毫米适宜(表5)
(6)后端片长珠快于前端片(表6)
表1 小片离体时间与成珠情况

手术时间 离体时间 采珠时间 成珠情况

1967年3月 切片后立即插入 1968年11月 珠粒黄豆大

同上 1小时后插入 同上 珠粒芝麻大

表2 制片蚌和插片蚌年龄与成珠关系(南通县)

组号 手 术 时 间 插片蚌年龄 制片蚌年龄 检查时间 成珠情况 收珠时间及质量1972.11.10

1 1970.10.31 9 8 1971.3.31 未成珠囊 光泽好颗粒小

2 1970.10.31 6 9 1971.3.31 未成珠囊 不规则颗粒小

3 1970.10.31 8 6 1971.3.31 成珠 颗粒大光泽好

表3 小片形状与成珠关系

插片蚌编号 小 片 形状 成珠情况

1 三角形4-6mm 不规则,连珠多

2 正方形4-6mm 质量好,形状规则

3 长方形7-8mm 棒状

4 圆形 粟粒珠多

5 缺刻不齐 粟粒珠、连珠多

表4 片大小与成珠关系

编号 片大小 成珠情况

1 3-4mm 颗粒小,圆形珠多,工艺珠达85%

2 4-6mm 颗料大,圆或椎圆形,工艺珠70%

3 7-8mm 颗粒大,棒状,不规则多,工艺珠50%

4 约10mm 粒大,棒形,有部分烂片、或空心,工艺珠30%

表5 小片厚度与珍珠质量的关系

编号 小片厚度(mm) 成珠情况

1 不分剥 绝大部分烂片,个别形成有机质珠

2 1 以上 半光珠,不规则珠多,颗粒大

3 0.8 珠光好,圆形珠多,珠粒大

4 小于0.5 珠光差,瘪谷形,颗粒小

表6 取片部位与珍珠质量的关系

取片部位(由后向前) 1 2 3 4 5 6

珍珠平均重量(毫克) 37.1 33.4 32.9 28.3 29.2 18.7

产量中所占比例(%) 100 90 88 76 79 50

3、保养 是离体小片生存的必须条件也是人工调控成珠速度和珠色的重要环节。据日本堀口1987年的资料统计用合理的保养液处理小片可提高成珠速率20%以上。目前国内也较重视小片的保养措施所用的保养液品种繁多如:金霉素、青霉素、氯霉素、胰岛素、卵磷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氯化钴、氯化镁、氯化锰、亲鱼康、磁化水、活化水、葡萄糖酸钙等等。对每种保养液的作用和效果现虽有所了解但如何作出正确的评估仍需进一步研究。
4、植片 把制好的细胞小片插送到育珠蚌的外套膜结缔组织中。方法分直插和横插两种二者在效果上差异并不明显但目前国内广泛采用横插方法。手术程序:排蚌→开壳→加塞→洗膜→植片。
(1)数量 视蚌体大小而定一般每只蚌植40片左右14-16厘米蚌可植50片左右(表7)。
表 7 植片数与成珠关系

植片数量 5片 40片 100片

结果 黄豆大 黄豆大 比芝麻略大绉纹多

养殖时间 二年 二年 二年

(2)部位 以中、后端为好易形成饱满优质珠(表8)。但应注意中央膜背部有条动脉线应避免触及。
表8 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植片部位珠质比较

珠质部位蚌种 优质珍珠 扁形珍珠 不规则形 等外珠 分粒珠

三 角 帆 蚌 中部 前部 内部 前部 前部、内部

褶 纹 冠 蚌 后端外中部的 前部 内部 中部、前部
外缘部

5、种间的小片异植 是提高不同蚌种资源的利用及调节珠质的一项有效措施。据近期生产和实验结果表明种间的小片异植育珠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6、如何提高插珠小片的质量
(1)制片蚌要选择体质健壮、代谢机能旺盛、年轻无病的河蚌因为珍珠形成主要靠小片形成珍珠囊不断分泌珍珠质(液)日久沉积成珍珠。而育珠手术蚌只不过是珍珠囊存活的外界环境条件如果小片生命力较弱容易被手术蚌摒弃小片的结缔组织很难与手术蚌的结缔组织愈合更不可能增殖成优良的珍珠囊并影响珍珠的产量和质量(小片和手术蚌是寄生物和宿主的关系)当然手术蚌较年轻和健壮也是有利促进珍珠生长的。
(2)小片要有一定厚度日本育珠细胞小片的厚度比中国厚3-5倍厚片具有活力强插进后不易变形和皱缩有利提高珍珠的圆度和光滑度。凡薄片插入后易拉长卷缩成一团活力差所以形成的珍珠长形(米形)多皱纹也多但小片过厚又会影响珍珠的光泽所以小片厚度要适当(4龄左右的成蚌一般在0.8毫米左右为好)这样即有利于小片和手术蚌两者结缔组织的愈合成统一体缩短小片插植后的渗透营养期及时从手术蚌得到营养补充促进珍珠的形成和质量的提高。
(3)操作时注意不损伤细胞小片在用海绵擦洗和摄子操作时易碰伤珍珠基质分泌细胞降低小片分泌珍珠质的能力小片珍珠细胞脱落的部分可能形成白带珠、环纹珠降低珍珠品质所以要轻轻擦洗最好不擦洗。
(4)处理细胞小片不要用清水因为清水渗透压比河蚌血液的渗透压低低渗水进入河蚌血液中使河蚌血球细胞吸水膨胀有损于河蚌细胞生命活性。所以要求使用(抗菌素)金霉素(0.1%)药液既有抗菌作用又能使小片处于平衡渗透的环境不损细胞活力。亦可采用1-2%氯化钴液体和25%珍钴液除上述作用外尚有一定的促长和增光作用。
(5)保持小片的一定形状和规格细胞小片形状一般应采用略正方形规格为0.3厘米×0.5厘米或0.4厘米×0.6厘米(三角帆蚌)和0.6厘米×0.8厘米-1厘米(褶纹冠蚌)。
(6)防止细胞小片污染(指用水、工具、毛巾等育珠工具)和细胞小片干死(不要在太阳下曝晒)和风吹、柴火的烟熏因这些都会影响小片生命力。
7、无核珍珠形成的整个过程分7个时期:
(1)伤口愈合期:插片后伤口愈合与水温有关水温在10℃以上需15天水温在20℃以上需5-7天。
(2)囊袋形成期:在水温15-20℃养殖10天小片与育珠蚌外套膜融为一体成袋状小片中心稍有发硬后。
(3)珠胚形成期:在水温15-20℃条件下经一个月养殖就形成薄片状珠胚。
(4)珍珠形成期:养殖5-7个月育珠蚌就形成不规则的珍珠。
(5)珍珠增厚期:育珠蚌养殖一夏一冬后随着气温上升珍珠质分泌旺盛层层相叠使珍珠层厚度增加并变得光滑。
(6)珍珠成圆期:育珠蚌经2个夏天养殖即至第二年10月份珍珠已成圆状表面显得光滑色泽较好。此时可采收珍珠若三角帆蚌珍珠生长较慢应再养一年采收。
(7)珍珠衰老期:育珠蚌不及时采收分泌机能衰退分泌棱柱质增加珍珠表面显得日益没有光泽影响珠质。育珠蚌的养殖年限一般2-4年。
8、如何提高珍珠圆整度
(1)小片规格:小片大小不仅与珍珠产量有关而且与珍珠圆度有关片越小形成的珍珠越圆但过小对珍珠产量有影响一般以小片每边0.5厘米左右的正方形为宜。插入小片时送片针要放在片子正中心使小片包褒成袋状一次送入至母蚌的外套膜结缔组织中去。所以插送小片要稳、准、快送入后略加整圆育出的珍珠就较圆。
(2)整圆手术:送片后是否进行整圆手术直接影响珍珠圆度。如送片后施行整圆手术形成的珍珠绝大部分较圆;而未施行整圆手术所形成的珍珠其形状不一一般为棒状。整圆手术即送片后用整圆器或钩针或送片针的圆头在伤口外面将小片周围整理成鼓状突起。
(3)手术工具:要求送小片针的针头最好呈圆头状无小刺针头大小要与小片大小相适应。
(4)养殖时间:养殖一年的珍珠大部分呈棒状或片状珍珠体积也不大养殖两年的珍珠大部分呈圆形养殖时间越长珍珠越圆。因此珍珠母蚌一般需经养殖2-3年才可采收珍珠。
9、如何提高褶纹冠蚌的珍珠质量
(1)选择优良的褶纹冠蚌作为育珠蚌要求壳呈黄褐色、淡黄色、淡青绿色蚌体完整无损年龄2-4龄。选作片蚌的育珠蚌要年轻于插送小片的手术蚌。
(2)采用通剥法制取细胞小片使细胞小片不过薄过厚保持0.6-0.9毫米厚度带有少量结缔组织。决不允许使用手指手术工具等损伤细胞小片影响细胞活力。外表皮在切片前先要在药液中浸洗片刻然后切成细胞小片防止乳白色粘液过多造成烂片。细胞小片大小要适中不要过薄的大片要求稍薄的中片一般大小为0.6厘米×0.8厘米、0.7厘米×0.9厘米。
(3)要提高珍珠的产量和质量除保证育珠蚌的营养外插送小片的数量要适宜一般为40-50片具体要根据蚌体的大小而定。
(4)插植小片伤口要适宜不过大过浅、过深使小片插送后长成圆形即可略加整圆否则造成吐片、露片、脱片以及小片折叠等不正常现象。
(5)养殖的水域环境要求微碱性水质肥采用稀养(每亩吊养500只)浅吊(离水面33厘米)定期施肥施肥量按水质肥度而定无机肥、有机肥相结合有条件的可以适当给食(即泼一些豆浆)复壮育珠蚌。
10、育蚌中会出现哪些异常现象及如何防止
(1)烂片:小片送进外套膜的结缔组织后不生成珍珠完全溃烂成脓水物似发臭的浆糊色淡黄。这是由于刀、剪、镊子触压小片和重擦小片而使小片受伤不注意用水卫生引起的细菌感染小片太厚太大小片干死和乳白色粘液过多等原因而引起的。其中主要是由于小片干死和擦伤从而失去分泌机能引起溃烂防止烂片要注意轻制备、轻擦洗小片在高温季节要不断滴注清水于小片上以保持小片的分泌机能。
(2)焦头珠:半粒珠裸露在外套膜的内表皮外似烧焦呈黑色另半粒珠在结缔组织中未暴露部分有光泽这种现象称“焦头珠”。原因是由于手术时送小片太浅半片在伤口外;或伤口过大养殖后一半小片随水流裸露在外。防止焦头珠只要注意小片送得深一些(约0.7厘米深)伤口开得小一点即可。
(3)附壳珠:生长在壳内层上的珍珠称附壳珠。这主要由于插送小片手术不熟练或蚌体太瘦把小片送到外套膜的外表皮层外也可能是由于水域贫瘠养殖过程中营养不良;或小片过大磨破母蚌外套膜外表皮层至蚌壳而生成附壳珠。防止形成附壳珠要注意轻轻地把小片插送至外套膜内外表皮层之间的结缔组织中。如水质瘦瘠则应适当施一些人畜粪肥。
(4)烂核珠:外观虽包有珍珠层具一定光泽粗看如珍珠但在珍珠质内部却都是有臭味的豆渣状物称为烂核珠。这主要由于擦洗小片时过重使小片细胞大部分已坏死;另外插送小片时正反面弄错会使带有结缔组织肌纤维的内表皮层包在里面腐烂而成烂核珠。防止烂核珠要注意轻轻擦洗小片以保持小片的生命力送片时注意不要把片正反面倒置。
(5)骨珠:形成的珍珠全部或部分如骨头状无光泽称为骨珠或半光珠。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制备小片时未剪净一条游离的色线特别是褶纹冠蚌的色线条纹较宽如未剪净那更易产生骨珠其次是由于小片太厚太老留有很多的结缔组织和粘液致使生长骨珠。防止形成骨珠要求制备的小片保证质量切净外套膜缘游离端的色线剥净结缔组织。
(6)乌珠:含有泥沙等杂质的珍珠叫乌珠或泥珠。从外观上看珠质内发黑乌珠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操作时用水不卫生和工具不干净小片未洗净或伤口过大泥水等污物流进伤口污染小片而形成。所以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用水卫生工具干净蚌体清洁。珍珠母蚌在伤口未愈合前最好暂养在清澈的水域中以防污物流入伤口产生乌珠。待伤口愈合后可适当施些有机肥料或再养殖在水质较肥的水域中。
(7)暗光珠:珠面虽有珠光但色暗淡迟钝无商品价值。可能是和水生植物混养在一起或池水缺乏氧气引起。水生植物新陈代谢之后根须大量沉积河底。或鱼蚌的排泄物大量沉积河底经细菌腐烂放出硫化氢渗入珍珠层致使珍珠光泽暗淡无色。
11、鱼类与珍珠蚌混养的方法及经济效益
(1)以草、鳊为主混养育珠蚌。一般每亩产500公斤左右的鱼塘可吊养育珠蚌200只采珠0.5-0.7公斤。亩产300-400公斤的鱼塘可以养殖育珠蚌300-400只采珠1-1.5公斤。
(2)以育珠蚌为主混养鱼类:每亩吊养育珠蚌500-800只鱼产量为150公斤左右每亩水面鱼珠产值可达2000-3000元。
(3)以鲢鳙鱼为主的鱼搪混养育珠蚌:一般每亩水面只能混养育珠蚌100只左右。
鱼蚌混养可充分发挥池塘的生产潜力达到鱼珠双丰收。江苏省吴县车坊乡澄墩村渔场有养殖水面300亩1987年单养鱼的亩均产值是1366.60元;1988年起采用鱼蚌混养亩均产值达至1866.60元;1989年达2149.00元。由此可见池塘养蚌不仅可培育出优质珍珠而且相对地提高了鱼产量。
(七)有核珍珠的操作手术
1、蚌种 以三角帆蚌为主。
2、规格 一般选择5-8龄的蚌较好。制片蚌的适宜体长规格是10-15厘米;育珠蚌的体长15-20厘米较好。
3、素质标准 同无核珍珠。
4、手术前准备工作
(1)工具 见无核珠部分。
(2)珠核 以贝壳为主也可用石腊、塑料、石子、金属、玻璃等。贝壳:一般取用背瘤丽蚌、佛耳丽蚌的壳作原料。塑料珠粒因取材方便所以也较常用但产出的珠粒较轻经济价值稍差。
(3)制备 正圆形的珠核分大、中、小三种规格。贝壳制备程序:切胚→归方→打角→研磨→除色→漂白→抛光。石腊制备珠核先加热溶解再滴入酒清中形成。
(4)漂白 一般用过氧化钠(Na2O2)双级漂白反应过程维持弱碱性。
(5)制光 在热酸中进行提高制光效果。
(6)洗涤 用1-1.5%皂水浸渍搅拌20-30分钟再用冷水反复冲洗至PH7止。
(7)消毒 可在沸水中处理3分钟或在70-80℃热水中浸30分钟。
(8)珠核的特殊处理 有着色处理等。近年还有磁化珠核、活化珠核、荧光珠核等。
5、细胞小片的制备和保养
(1)制片 方法同无核珍珠但基质要适当加厚些。
(2)规格 为珠核径的1/3或核表面积的1/8-1/10一般取2毫米左右过大易产尾巴珠和污珠。片形有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之分以方形为好。
(3)保养 保养液同无核珍珠。
6、植核数量和部位
(1)数量 视蚌种、规格而定。一般15-25公分体长的三角帆蚌最多植20粒左右其中两侧外套膜各植6-8粒内脏团植2-4粒。
(2)部位 是决定植核成败的重要关键之一。外套膜的边缘膜区是植入中、小核的部位核径4-6毫米左右其中以后半部尤为适宜。外套膜的中央膜区亦相同。内脏团中的性腺侧区是可植大核的部位核径8-10毫米左右。
7、植核操作手术
(1)季节 以秋季较为适宜此时性腺尚处稳定期有利于作业。
(2)送核 把手术蚌开好壳口放置在手术台上用拨鳃板使鳃和内脏团贴在另一侧蘸水清洗送核部位。用开口针开口再用通道针向伤口伸入通道。通道长要求1厘米以上以便送核。送核时一手持钩钩破外套膜表皮轻微拉起伤口使之成裂孔一手持送核器蘸水把核吸上并嵌入伤口。送核器退出后用通道针将核由通道口推至通道底核离伤口不得小于1厘米否则核会逸出。
(3)贴片 核被固定后用送片针挑起小片由伤口通道送到核的上方送核手术完成。
以上手术过程为核先放手术此外还有核后放手术;核、片同放手术和滚核推片手术。目前生产上常用且效果较好的为核、片同放手术。
(4)固核 主要防止移植的珠核在创口未愈合前从通道中脱出。固核方法较多通常用的有倒膜法倒放法、平放法等等。
8、有核珠手术注意事项
(1)细小片严格控制在2毫米以内否则易出尾巴珠、污珠、皱纹珠等。
(2)育珠蚌个体要在5-8龄10-15厘米。幼龄蚌个体小肉薄不易手术且手术后易穿袋留核率低或附壳珠多。
(3)伤口的大小和通道的宽度要与核的直径相适应小片方能平正地紧贴于核面。
(4)小片正面(紧贴蚌壳的一面)一定要平正地紧贴珠核面。
(八)象形珍珠操作手术
1、附壳象形珍珠
(1)模胚 先用贝壳、石腊等制成定型模胚再经漂白、抛光、洗涤、消毒处理而成。
(2)制片 取模胚1/15或1/2大小的小片贴附模胚后同时移植外套膜结缔组织中。
(3)固模 用倒膜法。
(九)手术蚌的休复
1、休复环境 要求水质清新有微流水条件水面2-5亩水深1.5米以上透明度25-30公分PH6-9无生物敌害的环境。
2、休复后蚌体素质鉴定指标同术前蚌。
3、休复期限一般经12-15天创口已基本愈合蚌体得到恢复即可移至育珠水域进行培育。
五、饲养管理
(一)水域选择
凡能养鱼水面都可作为养蚌水域特别是水面宽阔、水流畅通氧气充足饵料丰富的水域更适宜作育珠蚌养殖区。水域环境以水深1.5-3米透明度30-35厘米PH7-7.8为好。
1、水质 “肥”一般说是指浮游植物量在20-100mg/l为宜“活”即水色随光照、温度而有变化活水反映隐藻等鞭毛藻类较多蓝藻较少。“嫩”则表示藻类细胞处于增长期不呈污浊状。“爽”水色不过分浓浮游生物繁殖恰当。
2、PH 三角帆蚌适宜范围是7-8.5最适范围7.5-8;褶纹冠蚌适宜范围5-9最适6.5-8。
3、水化学指标 中等硬水(总硬度10-15)每升含氨氮0.4-2.0毫克。磷酸盐0.4-1.6毫克硫酸盐40-180毫克硅酸盐10-14毫克镁18-55毫克钙10毫克以上。
4、珍珠中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与珍珠色泽及水质的相互关系。
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珍珠、贝壳和育珠水质、底泥等所含微量元素的种、量进行了化验分析珍珠中主要含有碳、镁、钙、钠、硅、硼、铝、铁、锰、钛、锌、铜、锶、镍、钴、钾、锂、镱等元素。含量高低一般依顺序由大至小排列。但不同种类的蚌和不同水域产的珍珠其含微量无素的种、量有一定的差异。银色珠含铜和锌;金色珠含铜、锌(铬)、锰;粉红色珠含铜、锌、钴(铬)、(锰);黑色珠含铜、锌、钴、镍、(铬)、(锰)等微量元素较多些说明不同色彩的珍珠与含微量元素的种和量有关。锶元素是霰石形成的主要因素方解石中不存在鳃霰石构成的贝壳中有锶。珍珠中微量元素的来源与育珠水域中饵料和水体中所含微量无素的种、量密切相关。因此如何选择所含微量元素最适宜珍珠生长且珠色美丽的水域作为育珠场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
(二)养殖方式
1、吊养 用竹或木棍打桩其上用杂竹或绳索作横栏将育珠蚌顶翼或冠部钻孔用尼龙线单只或几只穿结吊在固定的横栏上或固定在可移动筏架索上串吊蚌数一般2-4只蚌间距12-15公分串间距50-60公分串吊育珠蚌离水面距离视不同季节而定一般是15-30公分。
2、笼养 将育珠蚌放入悬吊在筏架上用尼龙线编结的网笼(夹)内放蚌数量以蚌不叠积并有适当间隙为原则网笼(夹)间距应保持65公分左右。
以上两种统称为垂吊养殖法总的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水面800-1000只若水流畅通水质肥沃可适当增加放养量。
3、底养 将育珠蚌直接插放在养殖区底部此法简便但对育珠蚌的生存、生产及珍珠质量不利故目前较少采用。
4、鱼蚌混养 是充分利用立体水面实现以蚌养鱼以鱼肥水以水养蚌以蚌育珠共生互利的有效养殖方式。无论是吊养、笼(夹)养或底养均可采用此法。混养形式分成鱼塘混养和鱼种塘混养两种目前较普遍的是结合生产季节采取鱼种塘 混养鱼蚌混养对鱼的品种、规格无严格要求除白鲢因与其争食而宜少放外其它鱼类与蚌均无食性矛盾。一般鱼种搭配原则是以草、鳊鱼为主适当配以鳙、鲤鱼但不宜放大规格鲤鱼或青鱼以避免对蚌的威胁。鱼的放养密度视蚌的放养量和水体生产力酌情而定一般要比单养时适当减少。鱼蚌混养池要求水质肥而爽放养前应施基肥放养后要严格管“水”并定期追加有机肥以保证鱼、蚌的生长。
(三)管理措施
1、日常管理 主要包括管水和理蚌两个方面所谓“育成一池优质蚌首先管好一池水”就是指要根据育珠蚌的不同发育阶段采取不同的水质调节措施。在创口愈合期珠囊形成期和采收前的珍珠成圆末期应以保证水体充足的溶氧量和清新的微流水为主。在珠胚形成期除维持适当光照、溶氧和PH值外调节水质肥度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理蚌既要对术后蚌的死亡及脱片、吐核等进行及时处理同时在一年中还要根据水温、光照等因子的变化适时地调节育珠蚌挂养深度以使蚌体能有最佳生存和生长的环境。
2、季节管理 主要是根据四季的水文、水质变化调节蚌的挂养密度、深度以及控制水的肥度。夏季光照较强水中溶氧量变幅大应适当稀养并下吊至水深35公分左右处同时定期注入新水冬季水温偏低应保持育珠池水深在2米以上并将蚌下降至深水处但不能触及池底。春、夏两季的各种环境条件最适宜育珠蚌的生长故应将蚌提升至距水面15公分处挂养。水的肥度对育珠蚌生长影响较大夏季可适当施些无机能但要注意水中溶氧量的变化。春秋两季以施发酵的有机肥为主要量少次多宜晴天进行。
3、病害防治 应立足于防。在确保养殖水域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养殖区力求与外界隔绝(水源、蚌源、工具等)并定期实施防病害措施。在夏秋季水温偏高时期每月可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一次同时要经常注入新水。每年冬季要清除塘泥并清塘杀灭有害生物应尽量避免向外引进蚌源以防带入病原。一旦发现蚌病须及时清除病蚌和死蚌。常见蚌病有:烂鳃病、烂足病、水肿病、肠炎病等。治疗细菌性蚌病一般可用氯霉素、杀菌灵、四环素、金霉素、高锰酸钾、食盐、生石灰等进行注射浸浴或全池泼洒。侵袭性病原引起的蚌病用硫酸铜、硫酸亚铁、敌百虫等进行喷淋、浸浴治疗。对病因不明的蚌病则应从调整水体环境和水质元素等方面着手加强生态环境防治措施。
六、珍珠的采收
(一)育珠时限
根据蚌种饲育环境而定。培育无核珠一般三角帆蚌养殖三夏三冬采收较好。褶纹冠蚌只需二夏一冬即可采收。培育有核珠植小核的养殖周期一般为1-2年植中、大核的则需1.5-3年。
(二)采收季节
宜在秋末冬初之后进行因育珠蚌经低温时期珍珠表面纹细光滑晶莹灿烂质量亦佳。
(三)采收方法
1、剖蚌取珠 用刀切断前、后闭壳肌露出外套膜及软体部然后用镊子将珍珠从珍珠囊中挑出。外套膜边缘膜仍可用来制作细胞小片。
2、活蚌取珠 方法同植片(核)手术。将蚌开口固定用顶叉与开创针将珍珠从珍珠囊中挑拨出来育珠蚌放回池水中休复养殖两年后即在原珍珠囊中形成再生珍珠。也可在挑出珍珠后将适当核径的珠核植入经一年后则产生有核珍珠。
(四)一般处理
采收的珍珠应及时处理以免珠面附着的粘液和组织残液因氧化或干燥而蒙上一层白色薄膜影响质量。处理方法可将珍珠浸入饱和食盐水浸10分钟或用二倍体积的食盐柔擦后用温清水浸洗以充分浸出食盐然后反复用清水漂洗。也可用温和弱碱性肥皂水洗涤再用软刷蘸优质皂擦洗后用清水反复冲洗。我国古代民间洗涤珍珠通常用冬叶水、茶籽水或荸荠水浸洗也有良好的效果。此外过氧化氢对珠面有较强的去污力稀盐酸和十二醇硫酸钠液对提高珍珠光泽度具一定的作用。珍珠经一般处理后均可显示出其天然的色泽与光彩。但限于目前的养殖水平除15-30%左右的优质珠不需加工便可投放市场外较大部分珍珠尚需进一步加工以作为半成品或原料出口。
氢对珠面有较强的去污力稀盐酸和十二醇硫酸钠液对提高珍珠光泽度具一定的作用。珍珠经一般处理后均可显示出其天然的色泽与光彩。但限于目前的养殖水平除15-30%左右的优质珠不需加工便可投放市场外较大部分珍珠尚需进一步加工以作为半成品或原料出口。


·上一篇文章:春季育珠蚌的管理
·下一篇文章:珍珠的保养与分级

 
   


【相关内容】

淡水珍珠如何加工成美容品

佚名

淡水珍珠的药用价值如何

佚名